番薯,也叫地瓜,也叫红薯。传入中国时,也有叫甘薯的。四川人叫红苕。
顾名思义,它不是中国的东西,是舶来品。朋友来塘探我,我请什么?一、走山绕湖;二、烤番薯;三、当然还有茶啦。
我觉得,番薯是天大的补品。没有之一,尤其是过节之后。做全国各地乡土文化影视的点石文化公司老总许英生来卓坊,我说你要不早点来,我们去走走仙湖植物园。我们一起走了七公里,但他比我多走一公里,因为进园前交通管制,他下的士徒步一公里才走到大门的汇合点。
许先生(他发“许”音,也是koh)是汕尾人,我是闽南人,其实我们同宗同源,讲的话基本都能听得懂,比隔着的潮汕地区更亲近。以前我们小孩时代,几乎都被大人戏虐过:你是甘蔗沟捡来的,你是番薯沟人家丢弃的。基本上都不是父母亲生的。哈哈哈。
福建以前因为对峙台湾的关系,很穷。有些油米都是从南洋寄来的。我的小时候基本与番薯作伴。米一度是稀缺品。我吃过:
1、番薯mui(粥),番薯或切块,或刨成丝;
2、番薯干,也是与米一起煮粥。那个年代的番薯干据说来自外地,是马的饲料。
3、番薯签,也叫chua liao 签。就是番薯刨成土豆丝那样的形状。小时候我们没什么吃的,时常与玩伴偷偷搞番薯签下锅炒,饱受一顿。
4、番薯渣。番薯(地瓜)磨成细碎的渣,过滤后,留下去的营养水娘成淀粉,我们吃未留在网布的部分。
所以,每个闽南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番薯情节。“阿扁”、“阿肥”、“番薯”、“kok 头”、“歪面”……这些都是闽南人的小名。泉州1990年代有个做对讲机非常出名的老板,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大名,只知小名叫“番薯”。
泉州人不太会讲普通话。我去读大学前,说人会说“len”,说福建为“胡建”,给脚踏车打气叫做“打风”,开水很烫说“很烧”……凡此种种,闽南人讲的普通话都被本地人归类为“番薯腔”或者“地瓜腔”。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四川,他们讲的叫“川普”。
迎客松代言人杨锦麟老师在有报天天读的走红与走俏,他的那口“番薯腔”普通话帮了大忙。
记载说,甘薯野生种起源于美洲的热带地区,由印第安人人工种植成功,抗病虫害强,栽培容易。
1493年,哥伦布初见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时,曾将由美洲新大陆带回的甘薯献给女王,西班牙水手又将番薯传至殖民地吕宋(今菲律宾)。
16世纪初,西班牙已普遍种植甘薯。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携带至菲律宾的马尼拉和摩鹿加岛,再传至亚洲各地。甘薯传入中国通过多条渠道,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,明代的《闽书》《农政全书》、清代的《闽政全书》《福州府志》等均有有关记载。1582年(明朝万历十年),东莞人陈益从安南首先引入广东。
1593年5月(万历二十一年),《金薯传习录》记述:明朝万历二十一年5月下旬,福建长乐县华侨陈振龙冒着生命危险将红薯从吕宋携带回中国,试种后,“甫及四月,启土开掘,子母钩连,大者如臂,小者如拳”,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,并撰《海外新传七则》。
1596年(万历二十三年)李时珍在正式刊行的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“南人用当米谷果餐,蒸炙皆香美……,海中之人多寿,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。”中医学认为甘薯补虚乏、益气力、健脾胃、强肾阴。
日本旧萨摩国地区(今鹿儿岛县)以出产番薯著名,因此“薩摩”(さつま)的地名在日本语中被用来命名番薯,即“さつまいも”(“萨摩芋”之意)。番薯基本被日本人确定为高级食品,在唐朝据说一度它被日本人用来进贡中国的皇帝。1995年美国生物学家瑟施瓦茨教授发现,番薯中含有一种化学物质叫脱氢表雄酮(DHEA),可以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结肠癌和乳腺癌。
医学研究表明,番薯是抗癌巨星。大家看看底下的片子,有介绍。
在日本国家癌症研究中心最近公布的20种抗癌蔬菜“排行榜”中,红薯也一举夺魁。——中国的新华网这么说!
所以,你会发现,时过境迁:以前,农民被看不起,现在他们成地主了,城里妹挤着要嫁村民。以前,农民吃的野菜野果,现在成了城里人的最爱。风水轮流转着!我一直想介绍一位湖北的女性朋友(硕士),介绍给我们莲塘坳下的一位不怎么不干活的小伙子,但人家小伙子斩钉截铁地说:丢,冇乜嘢意思!
现在有文凭的,都看得起,有地凭的。——中国的天翻地覆,体现在这。
当然,番薯腔也很受欢迎。杨锦麟的成功是一例,me也too。你比如,后院读书会的新老会长就中意我这把“鸭母屎半黑白”的番薯腔。但有些就很不屑,你比如香X卫视以前有一个节目叫东B西B,制片人姓JI,据说她就很不屑,“讲什么NIAO语啊,别找他!”此事让我很不自信,后来我就把自己的牙齿打断两枚,谁让我上电视节目,都说:掉牙了,正在补。
估计,这位冀女士不爱吃番薯。
少了牙了,只能吃烤红薯了。五年前于建嵘老师来深圳的时候,我就在地铁口买俩烤红薯到醉翁亭酒楼奉献给他。并说,于老师不为民做主,不如来深圳吃红薯。从此他恋上这种健康食品。
其实,在中国,关于番薯的顺口溜不只是“当官不为民做主,不如回家卖红薯。”
长得很像番薯的台湾岛,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俗语:
比如, “嫁妹莫嫁竹头背,毋系番薯就系猪菜”:旧时社会普遍贫穷,不愿将自家女儿嫁到竹头背后更穷困的山林去,因为山多陡峭,日未出而上山工作,日已落而未息,尚须拖着疲惫饥饿的身子,肩膀上所负担者,不是两篮满满的番薯,就是一肩的猪菜(番薯藤及番薯叶),回家路上,也不得安闲。
“食番薯毋知米价”:比喻人没见识。
“会算毋会除,偷米换番薯”:会算计却不会筹划,偷到米却换得番薯。形容人算计太过,最后反而吃亏。
“时到时担当,无米再来煮番薯汤”:意思是船到桥头自然直,不必多虑,须懂得合理地随机应变。
“番薯不怕落土烂,只求枝叶代代传”:意思生命力很强,根深蒂固,只要你种下它,它就可以生生不息。比喻台湾人的精神,吃苦耐劳,根性强。
嗯,我除了长得一副番薯身材,也过着一份番薯命。可谓,歹命唔人知!Anyway,番薯已经成为佳肴,它更被全球公认为抑癌的佳品。春节里,新华网罕见地发表了一篇文章,详细介绍这种“抗癌第一菜”。
称:癌细胞来自人体上皮细胞,而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、胡萝卜素以及钾、铁等10余种微量元素,能保护人体上皮细胞的结构完整,抑制病毒活性,阻断胃肠道中亚硝胺的产生,消除食品或环境中汞、镉、砷等引起的毒性作用,阻断有毒金属的致癌过程。红薯被专家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。红薯中独有的脱氢表雄酮――一种肾上腺分泌的和雄激素相似的类固醇激素,既能防癌又能益寿。
必须注意方法:
时下热乎乎的烤红薯,香甜可口,有的还烤得流出“糖油”。红薯皮焦焦的,更是受欢迎,很多人都是连皮一起吃下去。专家说,烤红薯最好不要连皮吃,因为红薯皮含有较多的生物碱,食用过多会导致胃肠不适。尤其是有黑色斑点的红薯皮更不能食用,会引起中毒。
1、红薯不宜生吃:因为生红薯中淀粉的细胞膜未经高温破坏,很难在人体中消化;同时,在煮红薯时,还应当适当地延长蒸煮的时间,这样好使番薯中含有的“气化酶”被破坏掉,吃后就不会出现腹胀、烧心、打嗝、反胃、排气等不适的感觉。2、红薯搭配吃好:如果将红薯和米面搭配着吃,还可以起到蛋白质的互补作用;如果同时再配点咸菜或鲜萝卜等一起吃,就可以减少胃酸的产生。3、红薯最好中午吃:这是因为我们吃完红薯后,其中所含的钙质需要在人体内经过4~5小时进行吸收,而下午的日光照射正好可以促进钙的吸收。这种情况下,在午餐时吃红薯,钙质可以在晚餐前全部被吸收,不会影响晚餐时其他食物中钙的吸收。
越来越觉,赴饭局、吃大餐、喝嗨酒越来越没意思,而去掩街僻巷吃这种小食,更有情怀。对我来说,番薯里有我的记忆,有我的营养,是我的命根一部分。
小汉的梦是一区番薯园
有春天亦有风霜
番薯的心是这尔软
愈艰苦愈能生存
故乡的情是一滴番薯乳
尚歹洗啊尚久长
番薯的根是这尔深
愈掘愈大贯尚好种
感情埋土脚
孤单青春无人问
梦乡穿弹
满山的番薯藤切勿会断……
番薯情,不了梦。台湾(不,泉州府)金门仔唱的,正是我儿时的梦,延绵至今的情……
望大家千万不要歧视番薯,如今它比山珍海味更香更受疼爱!当然也不要看不起我这个番薯仔。